2015年的泡沫到底有多大?2016年到底如何?在2016年1月21日的游戏茶馆CEO年会上,天赐游戏CEO于贤文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天赐游戏:专注国内发行,《无双西游》《风暴乱斗》《数码暴龙》多款产品成功
天赐游戏成立于2014年12月,三个创始人分别是前UC九游副总经理于贤文、前迅雷游戏VP陈麒、前点信传媒创始人周恩臣;作为从各大平台出来的高管创业者,团队顺利拿到了投资,投资人是华谊兄弟和博派。
天赐游戏做什么?用于贤文自己的话说:“我们是老老实实做国内游戏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的老本行!”
天赐发行的第一款游戏是《斩仙挂机》,作为用来测试团队初期能力的产品,《斩仙挂机》也没让人失望,做到了当时的全渠道第一。《无双西游》是天赐游戏重点发行的第一款产品,在安卓多个渠道下载和收入排在Top10;紧接着,《风暴乱斗》于9月发行,《数码暴龙》于12月iOS端发行,后者是和广州研发商合作的游戏,月流水做到了两三千万。
在2016年,《风暴乱斗》的iOS版、《数码大冒险》、《SLY》都将上线。
与此同时,天赐几条腿走路,投资了很多团队,也签约了很多IP。说起从成立到现在,于总很自豪:“这是我们尝试的过程,尝试投资,也签约了很多IP,这些过程都是我们一年中试错的部分。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这一批创业的有很多,差不多有小十家发行,但是应该是同批里,包括2015年出来创业的十家发行里边最赚钱的,我们现在每个月纯利润是500万以上。”

以下节选了于总演讲中的部分内容,其中,他对国内安卓市场的运营、对2016年的行业预测、对创业团队在管理上的建议都相当精辟。
国内市场到底还玩儿得动不?
很多人说:国内市场做不动了!但我想强调的是:国内不是玩不动了,而是在于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去玩儿这些东西。
国内安卓的确很复杂,包括渠道形式、渠道变化、人员变动也很大,但这不是不能做的市场,你要知道你切入点在哪里。
我也看到游戏茶馆做过分析,2015年成都团队里面能做出来单月破千万的游戏也有十多款,应该有二十款左右,包括《梦幻神域》最高月流水做到两三千万,所以这就关乎大家在这个腥风血雨的市场中怎么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我们天赐的立足点是什么?是我们太擅长安卓渠道的运营,我们太知道安卓渠道怎么做了,无论是多少人的职位有变化、无论是渠道流量增了、渠道流量降了、或者某些商店的量掉了,这些我们都太了解,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当然我们未来也会做海外,2016年会启动,但我想强调的是:你得知道自己的点在什么,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做下去,别在没有信心的时候做一些不靠谱的事。
谈2015年:泡沫持续放大,IP不当利用和大营销自充值玩坏了行业
2014年,我在UC发言的时候做过一个对2015年的预测:我认为2015年是很多人要交学费的一年,或者说是自我学习和验证的一年。
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我发现,从2014年开始形成的泡沫在2015年仍在继续,而且越来越大。其中主要有两点:
1)第一是IP的不当利用。
大家仔细想一下有多少小说IP、电视IP用得太low?这其中有很多不正当的投入,很多人认为花钱买个IP,套个产品就一定能赚钱了,这一定是不对的。
大家只看到了像老何(天象互动何云鹏)他们做的《花千骨》很好,但是事实上做得不好的太多太多了,尤其小说IP,2015年用烂了无数,我们做过相关监控,发现80%以上的IP产品都死掉了。与此同时,IP的成本被冲到了百万千万级别。对比起成本和收益,这两年可以说是糟蹋IP的两年。
2)第二是大营销自充值。
大营销也是发行不自知,乱花钱。一个手游值得请张靓颖吗?当然不值了!因为张靓颖的粉丝都是中产阶级老男人,手游用户根本不喜欢。对于用户的辨识度没有那么精准,或者对游戏品质的验收和游戏反复上线测试没有过关的时候就准备了几千万去乱打,我觉得这是扯淡。
再就是自充值,自充值需要很强力的平衡,这就需要发行的力量。
渠道在2015年经历过非常激烈的自充值PK,包括工会返利、代金券、平台礼包……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渠道之间的比对。比如说某个渠道要求打五折,另外一个渠道马上上线一个活动4.5折,发行商的力量不足以平衡两个渠道的话,两个渠道就都跑不到量,所以有很多这方面的竞争,这个竞争中如果平衡不好也会乱花钱。
曾经我一个很好的兄弟做了一款游戏,做到了一个月差不多一两千万流水,但是这里面有很多是自充值,他跟我感慨他觉得他在吸毒,他觉得他戒不掉。我们天赐的游戏两到三千万,我们没有做自充值的,我们只在某个阶段做过,哪个阶段做过呢?是某些渠道做过剧烈的充值活动,但是下一波数据不达标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补充,但是没有做完整的自充值。
有很多游戏是为了保证渠道的KPI,渠道说每天给你导2万的量,你能不能给我每天多少的收入,比如20块钱或者30块钱的收入,要求一个用户给他15块钱的价值,有很多CP为了保证自己所谓的位置,他会选择这样的方法。一旦绑定,就摆脱不掉了。为什么呢?因为跟渠道绑定了KPI,你一摆脱就没有量,所以需要很多平衡的技法,所以有可能会变成空的自消耗,虽然看起来每个月流水滚滚的。比如说某个小说IP非常有名的游戏,在某渠道一到两千万流水,但是最终结算账上只有不到一百万,这就是玩不转。
对2015年,我总结是这是完全脱离产品本质的一年:乱花钱,乱用IP,不做投入,不做合理的上市前预热和测试,最终被产品拖着走,摆脱不了,有可能把身家性命搭上。

预测2016年:回归产品本质;上下游资源整合
我敢判断2016年会死很多发行,这一点是十分确定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很多小伙伴儿对2016年也有一个相对放心的预测:会适当回到本质——因为吃亏的也都吃了教训了、糟钱的也没有太多钱可糟了,会适当回归本质;会讲究IP和产品的契合度,题材的契合度,美术的契合度;会非常大的倾斜到产品质量上,产品本身得站得住脚;IP方面,除非是S+的顶级IP能真正起到IP的作用,A类以下的IP都只不过给渠道讲故事而已,起一点点吸量的作用,但是你不能指望它,还得指望产品本身,所以我认为2016年会是创业者和产品都回归本质的一年。
在这一年你要足够冷静足够理性看待这个市场该怎样操作和切入,这是我们的观点,也是我们目前在身体力行的方法。
我们自己总结来看,一开始会觉得天赐的发行阶段就可以把握渠道节奏,掌握渠道规律,做一些小而美的发行,我们曾经也在其中尝到甜头,觉得是一条OK可实行的路。但投资人投了很多公司,包括我们自己跟优酷、爱奇艺等等都有很多联合发行的案子。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觉得,的确到2016年需要整合资源更大胆,或者说对这些资源要吃得很透。
总结一下,在我们看来,2016年创业者一方面要回归产品本质;另一方面也应该在上下游的布局中找到更广阔的立足点。

谈创业:创业团队最大的天花板就是CEO
最后我谈一下我的感触,在座的估计1/3是创业者,创业这件事情就是自我验证或者说自我逼迫的过程,是从之前的工作跳到一个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天地,但也很艰难,所以必须得有一些方法。
比如说管理上,你得管之有道。以我们为例,从创业以来,我们一直走得很顺利;但去年底,团队出了一些问题,公司就以吐槽的形式开了吐槽大会。
同时,我现在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创业团队最大的天花板,就是CEO。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你要做资本化也好做产品也好,你做这个决定了,都是你CEO一个人;到底是决定公司卖掉还是公司资本化,还是公司独立发展,动脑筋的人都是CEO一个人。
我们有一个爬山小分队,就是一些公司的管理层,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认为CEO对自己必须有充分的逼迫。我觉得创业者,你到一号位的时候和你不在一号位有非常大的不同,你必须有不一样的成长和必须有非常多的变化,你才具备资格去当这帮人的头。比如我,曾经我不理解那些资本的玩法,但现在,我最新的感受是:产品做得好和资本玩儿得好没有本质的不同,得彼此尊重。
总结一句话:作为创业团队,你公司的气质以及公司未来的走向跟CEO风格非常相关。CEO必须得多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通过自我提高,具备在行业变化时长袖善舞的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茶馆小二,禁止转载:https://youxichaguan.com/archives/38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