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工场算是成都创业圈里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
成立之初的第一年里,游戏工场以“7个月斥资1亿投了32个团队”的大手笔被业内誉为“最牛手游天使”;从2014年下半年直到现在,公司可以说从高调的最高点走到了低调的最低点,鲜少露面鲜少新闻,期间唯一的大新闻可能就是今年4月份“被倒闭”的传言了。
游戏工场成立之时,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在国内都处于一个探索和试错阶段;在成都,手游也算是当时的新兴产业。在一个新的地方一个新的行业开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游戏工场的路注定会很有戏剧性。
首先,茶茶先把和游戏工场有关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图挂出来,接下来的故事都将围绕这张图展开。

最初的架构:基金主导,工场为配套机构
走进游戏工场位于天府软件园的办公地点,在前台最显眼的是“小伙伴基金”的Logo,反而看不到“游戏工场”的字样,但从前台所在的四楼包括以上的五楼又的确是属于游戏工场的地盘儿。
原来,说起游戏工场,不得不提的就是小伙伴基金。
最初提出手游孵化器概念的是游戏工场创始人陈标。2013年,他刚从4399出来,成都的手游业逐渐火爆,作为四川人的陈标打算在本地做一个手游孵化器。
要做孵化器,首先需要的就是大把的钱,于是,这一场戏里的主角之一小伙伴基金出场了。这支基金的投资领域以游戏为核心,并涉及游戏周边行业以及一些独特的互联网行业如O2O生态农业等,第一期募集资金近1亿元,主要投资对象就是之前媒体报道过的30+个游戏行业的创业团队,其中包括作为孵化器的游戏工场!
最初,因为投融资关系,小伙伴基金和游戏工场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双方并没有独立核算,游戏工场扮演的不是一个独立公司的角色,更像是基金的配套机构。有基金的大力扶持,工场不需要考虑利润问题,而一个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赚取利润,财务核算的模糊导致了后期的很多问题。
几番下来,小伙伴基金和游戏工场“分道扬镳”,财务独立核算,工场将为自己的盈亏负责,架构更清晰,双方裨益很深。

基金投资项目存活率45%
小伙伴基金从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短短7个月的时间,作为天使投资了30个团队,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成都等地都有分布,以成都最多,其中20个项目在游戏工场入驻。
据基金负责人透露:团队的成活率在45%左右,也就是大概13-14个团队活下来了,其中知名的有游戏工场、成都动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椰岛公司、成都欢乐联盟有限公司、成都自来也科技有限公司等。活下来的13-14个团队中,有现金流流入的7-8个,5个公司已经明确下一步资本方向,或再次融资、或IPO上市、或收购等。总体来说,基金投资收到的效果是显著的。
破产解散?
前不久,创新工场宣布已申请挂牌新三板,不出意外,将在明年2-3月份正式挂牌。而其公布的财报显示创新工场面临着“社会效益可嘉、经济效益堪忧”的现状,简单地说,就是叫好不叫座,不赚钱。
同作为孵化器的游戏工场是否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基本如此吧!
从2013年成立,前两个年度,工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今年才扭亏为盈有些许利润,在和小伙伴基金独立核算之后,工场如何赚钱迫在眉睫。
目前工场的收入主要来自这几方面:会员费、财务管理费、发行、政府补贴。
会员费,简而言之,就是工位费,工场两层楼的工位总共700+个,目前有19个团队在驻,使用工位400+个,使用率近60%,工场以工位计费。
财务管理费,代理管理创业者的财务事宜,比如审计、报表等;
政府补贴,按照成都市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团队可享受一定程度的补贴,但对工场来说,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也仅能作为锦上添花之收入。
而从成立开始,工场就一直在发行方面发力。
在当前手游不景气、产品很难代出去的行业状态下,工场的发行力量对其孵化的项目来说加了一层保护套,一方面对入驻的团队来说是一剂强心针;另一方面,相比于大发行商力量分散、兼顾不暇的状态,工场对其发行的产品发力更集中,对市场时机的把握也更及时。
发行也逐渐为工场带来利润。
谈及工场目前的运营模式,其负责人以“一体两翼”来形容,其中“一体”代表游戏工场搭建的孵化器平台,跟大部分孵化器一样,创业者可以选择直接购买工位或者用股权置换的灵活方式入驻办公,“两翼”代表作为孵化器为CP提供的创业支持服务和作为发行角色逐渐壮大的发行力量。
打工心态?自营型研发团队的尴尬处境
由李开复创立的国内第一家孵化器创新工场在成立之初,由于市场缺乏孵化器教育,项目渠道狭窄,一度出现过这种情况:开复看好哪个行业,有什么点子,然后他去找创业者,告诉他们你做这个项目他做那个,创新工场按月给创业者支付报酬。
这种模式在最初也被人吐槽“以孵化器之名,行打工之实”!
游戏工场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退出孵化器的创业者曾对媒体透露:他们在工场内感受到了很强的打工心态,自己对公司的财务章、税务掌甚至法人章都没有控制权。
茶茶向工场的负责人求证,他很惊讶,同时表示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尤其法人章是每家公司的核心,工场不可能控制,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和精力去做这个事儿。
空穴不来风,为何会出现这种想法?其负责人也做出了解释。
1)自营型研发团队的存在:如果要明确界定团队的性质,在商业层面上有2种:法人体和非法人体,前一种具有独立的法人格,比如公司制企业,后一种是合法成立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比如非法人公益团队。
在工场中,还存在一种介于法人体和非法人体之间的组织,他们称之为“自营型研发团队”,这类团队的显著特点就是人员基本都是技术控,对技术很擅长,但在公司管理方面经验和能力不足,无法胜任,为了团队的发展,工场会代为管理。
这类团队在工场的存活率很低,多数在中途就退出了工场。
2)创业者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一些创业者在入驻工场之初,团队只有4-5个人,以研发者的身份在工场做项目,等团队壮大到10+个人的时候,才会去办理公司执照从而独立。初期,这类团队多半会请工场为其代管财务等事宜。
游戏工场和创新工场,这两个在名字上都比较雷同的孵化器,其负责人坦言借鉴了创新工场的模式。创新工场即将上市的消息对孵化器行业是一大利好消息,虽然社会对创新工场仍然有很多担忧,但起码证明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起步成功了。据游戏工场的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的孵化器大概有160家,国内大概有2000-3000家,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希望的!
原创文章,作者:茶馆小二,禁止转载:https://youxichaguan.com/archives/35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