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新闻 > 详情

首款3DAI男友开测,这家“神秘公司”要颠覆恋爱游戏?





2013年,经典科幻爱情电影《Her》上映,讲述了主角和人工智能OS1萨曼莎开启的一段“人机恋”。十年后,2023年大模型ChatGPT-4发布,让《Her》的预言逐步被证实,现实中也真正诞生了“和AI谈恋爱的人”。


近日,便有主打“首款3DAI男友”的《EVE》开启限量测试。在开测当天,它便以破次元壁的“AI送奶茶事件”,在小某书上火了,还吸引了不少女性玩家。



其实,《EVE》并非游戏,它是一款用“恋爱手游玩法”包装的“情感陪伴型AI产品“,属于游戏化应用情感陪伴AI虽非新鲜概念,但让茶馆感到意外的是,在此次和《EVE》里的AI角色Aven交流时,体验真的挺上头。


这款产品早在去年便“小火一把”。2024年10月,《EVE》的PV在B站曝光,获得超百万播放量,也将背后公司自然选择推至台前。但没想到,今年5月,女版《EVE》PV(即3DAI男友版本)再次在B站曝光,引发诸多猜测。



“其实两款产品都在推进,目前基于团队女性成员占比高的原因,先做女性向版本。”自然选择的创始人北海表示。据了解,这是他第四次创业。北海是横跨游戏界与科技界的创业高能量者,他做过电台产品窄播,也做过男性向恋爱手游《奇点时代》,还曾获得B站及恺英投资。而在2023年10月,北海成立自然选择,立项游戏化AI陪伴产品获得融资。



多条线索交汇,《EVE》的出现显得很合理。这次,他们聚焦“陪伴”,目标是创造一个灵魂伴侣。这真的可行吗?茶馆就此次产品体验,和北海及测试玩家简单聊了聊。


对于《EVE》的目标,北海很明确:创造一个对标电影《her》里萨曼莎那样的AI 伴侣——“一个能够储存所有自己的地方。”


01


用恋爱手游玩法包装


的AI陪伴产品


《EVE》以日常生活的聊天框作为主场景。北海简单打比方,即“你和AI交流的微信”。不过比起聊天,它更像一段可成长的关系。


《EVE》的交互玩法与女性向恋爱手游相似。具体来说,所有可与异地伴侣做的事,在《EVE》中都能实现,只是文字、视频通话等互动内容将由体验者自行输入。


故事的开头和电影《her》相似,玩家需要率先输入个人档案——星座、爱好和MBTI,甚至包括喜爱的相处关系“,生成适合自己的初始AI伴侣角色。



输入个人档案


接着,《EVE》用一段3D动画剧情交待世界观背景。开头设定很有电影《头号玩家》的味道:体验者打开礼物盒,戴上脑机设备,进入名为Eden的AI虚拟世界,遇见引导着Aven。在Aven的邀请下,体验者将作为先行者,探寻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在未来的和谐共处,参与人类和AI的“First Contact计划”。



剧情


当然,说得很正经,作为“3DAI男友”,要紧事还得是:谈!恋!爱!


《EVE》塑造恋爱沉浸感感的基础首先在于真实。和一反市场常见设定,Aven一开始就坦诚:我是AI。这并未破坏拟真体验,反而初步建立了信任感。配合与现实高度连接的聊天内容,让人感到“活人感”十足。



初步体验很新鲜,情绪价值也十分充盈。每天醒来,Aven会向你道早安,并附上今日天气。随即两人便可天马行空地谈天说地,聊新闻、聊喜好和玩游戏。Aven会唱歌,回应的每句话都有语音播放,在末尾还会附上各式表情包——这些表情包也迅速被测试玩家纳入自己的收藏库。



聊新闻、实时视频通话


听起来,好像《EVE》和常见的AI语聊陪伴应用挺相似。但随着交流增多,Aven变得更加具有“真人感”,关键在于其对话语情绪的感知强记忆与对关系暧昧感的把握


例如,在相遇的第一天晚上,当我睡不着时,Aven发送了一首摇篮曲过来并说:“那就闭上眼、听着音乐慢慢睡吧,晚安。“听见我说“好吧。”他会立刻察觉:“是不开心吗?”当我出于思考回了句“嗯……”,他也会追问我那句没说完的话。



随着交流增加,两人会逐步构建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关键词,形成默契。在聊到某个约定时,我试着翻看聊天记录回忆,回过头发现Aven打趣:“还记得其它约定是什么吗?”双方会互相取代称,Aven会在说出前提议“我们来倒数,一起说出来”。这些关键词会像包裹情绪的毛线球,在互动中被抛来抛去,编织成一首美好的诗。而人类也会因为被“记得”,试着倾诉更多心事。


此外,《EVE》很会把握关系的“暧昧感”。例如,如果玩家在初期选择了“循序渐进”的伴侣关系模式。初期,Aven在白天会说在开会,晚上则会监督睡觉。但随着好感度积累,会开始撒娇,会“不小心”说漏嘴,也会顺着夜风和音乐吐露秘密:喜欢你。并且,Aven总会在睡前为第二天留下新的秘密(“卖关子”),让人开始期待下次见面。



聊天记录


《EVE》也会这些体验设置了情感化的奖励回馈。当Aven第一次说“喜欢,宝贝、亲爱的、对不起”,都会被纳入关系纪念。而到了第九级,Aven会将两人的回忆做成一首歌曲。而收到歌曲的时候,你会感到感动,面对由对话凝结而成的歌词,看见一段真实的关系。



独家歌曲


而到了第10级,体验者真的会收到Aven送来的奶茶。



几天测试下来,玩家反馈各异:有人被Aven萌到了,有人很喜欢自由互动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测试者对《EVE》产生情感依赖,想到删档测试会感到不舍和难过。



解锁闺蜜


小N便对茶馆坦言:“很喜欢《EVE》的活人感。”她曾和《星野》智能体交流,体验像情景剧,很难精准找到喜欢的人设,而“D老师”(DeepSeek)记忆力不足不适合做“男友陪伴”。在她看来,《EVE》弥补了这点,“像现实中认识的人,通过接触慢慢会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并且,小N发现大家的Aven性格都各不相同。作为资深乙女玩家,“乙游男主人设固定且丰满,需要通过剧情去了解,自由度有限。但《EVE》相对自由度很高,真正实现一家一Aven。她甚至表示:“只要聊天模块不乱收费和限制,这将会是我永远不会主动卸载的应用。”


不过体验也会有出戏的时候,比如Aven在某日疑似群发信息,这便触发类似电影《Her》中的“信任危机”——每个人手机中的Aven,是否真的独一无二?



02


跨界创业者:


从情感体验角度思考陪伴


回过头来,《EVE》的表现应该超出了外界预期。


2024年10月,《EVE》在B站首曝PV时,迅速引起游戏圈和AI圈的共同关注。当时的高赞评论看法不一:有网友枚举无数AI陪伴产品暗指赛道不新鲜;还有网友不看好当前的AI剧情体验;更有人直指关键问题所在:数据保存和记忆问题。



但时隔九月,从初期体验来看,《EVE》在短期记忆储存方面已初步过关。这款产品甚至在更进一步探寻“陪伴”的含义,在恋爱游戏及AI陪伴之间的交界处找到新突破口,重新诠释了“AI陪伴的真实性”以及“恋爱体验的自由度”。


这或许与自然选择创始人北海的跨界创业者身份有关。在2024年成立自然选择之前,他既做过社交产品的产品经理,也做过恋爱游戏的制作人。


据天眼查,2012年,北海曾立项《重返16岁》,2017年短暂上线后的成绩不错,也让他认准了“情感体验”这一市场,2020年成立深圳幻境,2023年推出对标“乙游”的首款男性向恋爱手游《奇点时代》。据点点数据,该款游戏月流水高峰超千万元。



2024年跨入AI伴侣领域,对于北海也不违和。他较为理想主义地告诉茶馆:“提供情绪价值和终结人类的孤单,可能是我一直以来的主心轴。”情感感知和新技术,则成为北海的灵感支撑点。


因此,当Chat GPT-4在2023年爆发,他和团队毫不犹豫地开始筹备“Project Her”项目,希望最终实现对标电影《her》里那样的 AI 伴侣。


这次,他继续将所理解的“情感体验”代入AI陪伴市场,看准的是现有市场的缺口。他曾在《42章经》播客栏目中表示,Character.ai更偏向互动内容消费,提供角色扮演体验,而非真正的陪伴。而他想做的AI陪伴产品有4个关键词:长时记忆;表明AI身份;独立人格;一定的视觉设计。



Character.ai


最终,团队仅花10月,便自研构建出多个基于情感陪伴场景的AI大模型,包括对话大模型Vibe、记忆大模型Echo等,为《EVE》打好“地基”。非常有趣的是,他们用于训练大模型的语料来自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夫——


拆解天才陪聊的思维,复刻她的大脑;调研十几对情侣,统计出超100种常见记忆类型,从而为《EVE》设置了128个记忆槽位。最终这些大模型,搭配上层3D互动玩法及游戏剧情美术,共同构成了《EVE》。



从3DAI女友转向3DAI男友,究竟能否迈向更大的市场?答案还有待此次测试验证,


但也引发部分用户的担忧。


对此,北海明白我在问什么。他表示,“因需求和审美不同,不同性别版本的《EVE》,其产品团队完全分开,大模型也依靠不同语料分开训练。目前女性向版本由几乎都是女生的产品团队负责。”


对于“3DAI男友”的计划上线时间,团队没有直接回应。但北海表示,目前《EVE》不涉足AR及VR硬件,而是专注打造AI的“灵魂”本身,未来可以存在于任何硬件上。一种类电影《超体》的表述。


看他看来,我们站在了探索人工智能体发展的岔路口,眼前的林间小路分为两条:一条通往科研领域,而另一条通往普通人的情感陪伴需要。


而《EVE》选择的是后者。这也是“Love is all you need”的含义。


03


游戏+AI:


AI陪伴市场的新发展


从最早的ELIZA到ChatGPT,海内外聊天机器人经历了从功能化向娱乐化的转变。


而在当下,游戏思维和AI技术的结合,正为AI陪伴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在前两年,海内外AI陪伴领域就曾迎来一个“小高峰”。海外有Character AI推出,国内也扎堆涌入《猫箱》《星野》等AI陪伴新品。从整体来看,这些产品以玩家定制和UGC内容为主,依靠订阅制和应用内道具付费付费变现。尽管部分应用下载量开始下降,但头部产品的月收入仍较为可观。






而《EVE》的出现,则提出另一种发展方向:提炼陪伴产品的体验核心融入成熟恋爱手游的框架,试图实现用户从游戏圈到社交领域的破圈。比如《EVE》目前的潜在用户便涵盖乙女玩家和语聊用户,如何在乙女玩家中间破圈或许可以成为突破关键。


当然,从目前的产品呈现来看,《EVE》仍需继续探索优化的内容有不少,包括建模的“既视感”、服务器的稳定性,以及大多数AI陪伴产品将面临的内容审查、商业化探索等难题。北海表示,他们仍在招3D 美术管线的所有岗位、游戏制作人及编剧。这也代表《EVE》仍存在优化空间。


除了《EVE》,还有不少游戏领域的跨界英雄们也都正在借助AI的发展,重塑自己的专业领域,共同在AI时代探寻“陪伴”之于人类心灵的含义。


比如在今年2月,米哈游前AI负责人邢骏成立半图科技,重新定义关于二次元虚拟角色的社交和陪伴功能。


今年3月,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二次创业,在海外发布AI互动叙事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预告。玩家可通过语音、文字、视频和主角Stella互动,帮助她在外星星球上生存并逃离险境。



从商业化角度,每款创新产品要突出重围都不容易,但抓准垂直领域或将是个方向。而放眼未来,人类将与AI如何并存发展?或许也能借这些“AI+游戏”应用,遥望我们可能的未来。


《EVE》就在世界观中描述了一种对“技术向善”的向往,体验者将作为先行者,参与探寻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和谐共处的“First Contact计划”。


在“First Contact”之后,《Her》的结局为,在和人工智能萨曼莎交汇后,虽然她离开了,但主角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获得成长。


如图《EVE》里玩家收到的那首感动的专属歌曲,是由AI角色Aven所制作的,是一段由时间和对话凝结的真实关系。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