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独游和2A游戏的强势发展,以往霸占主流市场的3A游戏也日渐式微。尽管如今3A游戏的开发成本和人力资源依旧让前者望尘莫及,但诸多平庸的“超级大作”也已经让不少玩家感到疲乏,再加上不断加码的游戏售价,更多的玩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价格低廉且充满创意的独游和2A产品。
近日,《恶息不止》《奥日》开发商MOON工作室的CEO在X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控诉了他对于目前3A、2A和独立游戏的一些看法。在他看来,时代已经变了,如今的3A游戏更像是流水线产品,而此前一直处于低谷的中国游戏却在这个时候强势反超,在他看来《黑神话:悟空》反而更符合3A游戏的定位。
以下为翻译原文:
这里有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值得大家思考一下:
我认为是时候为规模不同的游戏重新定义称谓了,因为3A、2A、独游这些标签所附带的品质价值,如今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3A游戏曾代表由最具热情的开发团队打造的超高预算的超级大作,但如今还是这样吗?我想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这样了。
现在的3A游戏预算依旧高昂,但更像是流水线上产出的产品。开发团队往往厌恶手头上的项目,“就连换个灯泡都需要10个人来协作”。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的项目中至少有50%的实际工作量都外包给了中国和印度。
但3A游戏听起来就像是品质保证,对吧?实际上你买到手的产品更像是“中国制造。”(有意思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制作的游戏反而品质标准更高,比如《黑神话:悟空》)
你只需翻翻这些3A游戏的制作人名单,就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参与者常常缺乏游戏开发经验——因为真正的人才早就不愿待在3A游戏领域了。
过去十年,3A发行商已经明确表态,视人才为可替换的零件。工资不断缩水,加上自立门户变得空前容易,真正有才华的人都自己开设工作室了。
我以前常用一个办法:就是喜欢查看感兴趣的3A游戏的制作人名单,然后尝试挖一些人才来Moon工作室。但近年来,这招完全失效了。因为3A游戏领域充斥着大量初级员工或二流人才。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查证,很快就能确认我说的没错。
那么2A游戏呢?长久以来,2A意味着“由较小团队以较低预算打造的可能有趣的游戏。”说实在的,过去的2A游戏通常是一些不错的实验性小品级产品,算不上超级大作,评分常在7到8分之间。
但现在还是这样吗?不,如今的2A游戏开发者,正在制作的正是十几年前那种3A级别的大作。
《污痕圣杯》就比《星空》更像是款B社开发的游戏,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前者背后只是一群想重现那种体验的疯狂开发者。这与当下3A工作室中的“3A级新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人要么从未参与过经典作品,要么当年只是打打下手,根本不知道如何复现工作室昔日的辉煌。
近期的2A游戏,比如《匹诺曹的谎言》《绝地潜兵2》等,恰恰是当今很多3A工作室根本做不出来的游戏。
我并不想过分的自夸,但我敢肯定,即便给如今的暴雪比我们多5到10倍的预算,也做不出《恶息不止》这样的游戏。归根结底,一切取决于工作室中干活的是哪些人。
当然,独立游戏的水准也是一年比一年高了。
那么,我们是否能达成共识,找到更贴切的新术语来描述当前这些游戏的实际本质呢?
AAA = 流水线产品?
AA = 匠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