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出海 > 详情

《堡垒之夜》付费玩家人均消费85美元,7.7%每周游玩超21小时

1958年10月份,物理学家William Higinbotham创作了被人们广泛视为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的《Pong》。自那之后,电子游戏逐渐成为了主流文化中的一部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创造数十亿美元收入的超级大作问世,例如《吃豆人》或《魔兽世界》等等。


clip_image001.png


2017年7月份发布的《堡垒之夜》也很有可能成为一款像那样的游戏。


《堡垒之夜》是一款F2P游戏,玩家可以免费下载游玩,同时也可以花钱购买游戏内的道具。在今年4月份,根据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堡垒之夜》iOS版本日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00万美元。


为什么许多玩家愿意为《堡垒之夜》花钱,他们的平均消费额又是多少?前不久,LendEDU对1000名美国《堡垒之夜》玩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数据。


  • 68.8%的《堡垒之夜》玩家曾在这款游戏中花钱;

  • 在《堡垒之夜》的付费玩家中,人均消费额达到了84.67美元;

  • 在《堡垒之夜》的付费玩家中,36.78%是第一次花钱购买游戏内道具;

  • 25.3%的《堡垒之夜》玩家会为游戏视频直播平台Twitch花钱。

 

信息图

clip_image003.jpg

 

观察与分析


虽然许多《堡垒之夜》玩家在游戏中花钱,但某些玩家并不知道,花钱不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建立任何优势。


由于《堡垒之夜》是一款玩家可以免费下载游玩的游戏,它需要借助一流玩法长期留存玩家,从而让玩家愿意花钱获得更好的体验。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000名玩家中,68.8%称他们曾经在《堡垒之夜》中花钱,所购买的道具包括角色皮肤、跳舞动作等等。


《堡垒之夜》付费玩家的人均消费额约84.67美元;如果算上免费玩家,那么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000名玩家中,人均消费额大约为58.25美元。


clip_image005.png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角色是最受《堡垒之夜》玩家欢迎的购买选项,付费玩家用于购买新角色的开销占人均84.67美元消费额的比例达到了58.9%。相比之下,付费玩家用于购买表情或跳舞动作的开销只占总消费额的大约9.52%。


值得一提的是在《堡垒之夜》中,那些购买道具的付费玩家不会建立任何竞争优势。但LendEDU经过调研发现,接近五分之一(19.91%)的《堡垒之夜》玩家并不知道这一点。


clip_image007.png


《堡垒之夜》玩家、游戏高手Whitney Meers这样解释她在《堡垒之夜》中购买道具的感受:“如果游戏里有我真正喜欢的东西,例如某个特别有趣的表情或者皮肤,我还会继续消费。价格差不多相当于一杯咖啡,但只要我继续玩《堡垒之夜》,这些道具带来的乐趣就不会消失。”


“我认为这是值得的。但另一方面,我知道有人在这款游戏消费超过200美元,我觉得太多了。那个朋友说他再也不会在游戏里花钱了。”


超过三分之一的《堡垒之夜》付费玩家是第一次购买游戏内道具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堡垒之夜》付费玩家中,36.78%还是第一次在游戏中购买道具。这表明开发商Epic Games打造了一款高质量的游戏,不但能够吸引资深玩家,同时也能吸引新玩家并将他们转化成付费用户。


clip_image009.png


《堡垒之夜》也许会影响人的工作


作为一款风靡全球、玩法让人上瘾且在策略性方面具有深度的游戏,《堡垒之夜》是否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工作或学业?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玩家中,14.58%承认他们经常因为玩《堡垒之夜》迟到,20.54%的学生玩家曾因玩游戏迟到但次数很少,64.88%的学生玩家从未因为游戏错过学习时间。


clip_image011.png


而在拥有全职工作的《堡垒之夜》玩家中,5.73%称曾因为玩游戏耽误了“大量”工作时间,15.92%偶尔会耽误工作,78.3%玩家的工作不会受到游戏影响。


clip_image013.png


那么,玩家究竟为玩《堡垒之夜》花了多少时间?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000名《堡垒之夜》旺季中,32.5%平均每周游玩时间介于6~10个小时,17.3%平均每周游玩时间达到11~15个小时之间,13.1%每周游玩时间达到16~20个小时,还有7.7%的玩家每周游玩时间甚至超过了21个小时!


clip_image015.png


《堡垒之夜》铁杆玩家、G2 Crowd社区经理Lovi Olmstead这样总结他玩游戏的习惯:“《堡垒之夜》吃掉了我的所有自由时间,所以我只玩游戏,不会再接触其他媒体,这不是一件坏事。确实,有时我会在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时玩《堡垒之夜》,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也什么都不做,就坐在那儿玩游戏。”

QR code